变“金壮波”为“苏派”
“苏派”这个商标是在俞建新接手企业后才有的。最初,企业使用的商标叫“蛱蝶”,后来又改为“金壮波”,一用就是20多年。
“金壮波”这个商标当初是由商标注册机构推荐的,和企业的文化背景联系并不紧密。
有一次,俞建新外出开会,和别人偶然提到“金壮波”商标,说了半天,对方才恍然大悟:“噢,你不说清楚,我还真以为你们是做保健品或是做农药的呢。”
这件事坚定了俞建新更改商标的念头。他认为,新工业园区落成后,从公司环境、管理到品牌运作,都要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客户面前,商标名称当然也不能例外。
那段日子里,报刊上关于苏派服饰文化的讨论连篇累牍,俞建新灵机一动:商标何不就采用“苏派”这两个字呢。
当时,咨询公司推荐了6个商标供俞建新选择,俞建新告诉对方,要仔细考虑后,再做出决定。结果,还没过两分钟,俞建新就答复对方说:不用商量了,就用“苏派”吧。
2000年,俞建新将旧有商标和企业名称都换成了“苏派”。
俞建新说,虽然“金壮波”商标已经使用了20多年,在企业员工和老客户心目中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基础,但毕竟不符合当今文化潮流的发展趋势;企业要参与市场竞争,就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,恪守市场规则。按照品牌发育理念,品牌的存在不是一成不变的,它会随着消费者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呈阶梯状逐级发育。
过去,企业使用“金壮波”商标时,有人问起商标的含意,俞建新还真的答不上来。如今,提到“苏派”,俞建新似乎有说不完的话:江苏是服装大省,“苏派”品牌以江苏服饰文化为载体,空间和文化底蕴都十分宽广;从文字结构上看,给人既熟悉又亲切的感觉。
他还总结了“苏派”名称的几条好处:起点高,前景广,容易深入人心。
俞建新认为,企业要进军国际市场,要国际化,首先要从管理、产品和品牌建设上转型,只有做到管理精益、产品无可挑剔、服务人性化,企业才有可能得到世界市场的认可。从“金壮波”到“苏派”,体现了战略转型的企业理念,在保持企业50多年传统企业文化的同时,吸收并创造更多市场元素,这样就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了“中国苏派,自成一派”的独有品牌形象。
变“一条腿”为“三条腿”
“苏派”是50多年前由父辈靠走街串巷创办起来的老企业,最初,主要靠承接常州地区服装厂的加工活和供销社劳保用品勉强维持;到上世纪70年代,企业初具规模,生产军便服,产品销往南京、无锡、常州等周边城市;1984年,企业转型生产职业装,为铁路、邮政、公检法等部门订制制服,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服务,逐渐成为国内职业装领域的知名企业。
上世纪90年代,俞建新担任厂长后,提出企业要树立危机意识,进军外贸市场,变过去的“一条腿”走路为“两条腿”走路。
他说,从表面上看,企业发展比较稳定,但由于产品结构单一,且难以发展新客户,一旦市场发展变化,就会影响企业的生存。而增强企业危机意识,开辟一条新路,进军外贸市场,就为企业的发展上了一个保险。
刚建立外贸业务的几年,“苏派”只能接一些小订单,接触的也大多是低端产品客户,加上业务不熟悉,几乎是边做边学,外贸业务基本处于亏损状态。许多人劝俞建新放弃,认为职业装市场比较稳定,没必要节外生枝;但俞建新坚持了下来。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,“苏派”的外贸业务扭亏为赢。如今,“苏派”的外贸产品已经占企业生产总量的70%以上,产品出口欧美、日韩和东南亚地区,并成为ZARA、BENETTON、西班牙百货等国际品牌的合作伙伴,在国际市场拥有了一席之地。
“苏派”的“一条腿”终于变成了“两条腿”,可俞建新又琢磨着,怎么把这“两条腿”变成“三条腿”———职业装、外贸服装、普通终端市场三足鼎立。
“从去年开始,我就考虑,如何让‘苏派’真正从加工走向做品牌,从制造向创造发展。从去年下半年,我们开始实施这一计划。为什么要这么做?‘两条腿’肯定不如‘三条腿’稳当。”俞建新认为,“苏派”通过职业装奠定了基础,后来又打入国际市场,吸收了欧美、日韩等服装业的先进经验和时尚精髓,现在到了杀一个回马枪的时候了,通过开拓国内市场,“苏派”要把最好的产品奉献给国内消费者。
他说,只有走自己的路,利润空间才能扩大,所以,“苏派”一定要打响自主品牌,花三五年时间在国内市场有所建树。
在俞建新看来,如果当年死守职业装业务不放,不去开拓外贸业务,一条路走到黑,“苏派”或许早已倒闭了。所以,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,就要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来刺激企业更健康发展。只有这样,“苏派”的生命之树才能长青。三位一体同步发展,三者的管理、设计、款式、服务可以相互借鉴;而不是像有的企业那样,做外贸就是做外贸,做国内市场就是做国内市场。通过三方面的优势互补与互融结合,“苏派”就形成了自己的企业特色,真正做到了“自成一派”。
和
做生意,要先学会做人,这样,生意就会越做越大。———俞建新
父子和
俞建新与父亲的性格迥然不同:父亲是极有威望的老一辈企业家,脸上很少有笑容,不怒自威,即便是笑,也只是微微一笑;而俞建新要笑就会是哈哈大笑。企业内部出现纠纷,父亲一定会第一个跳出来阻止,对“苏派”,他就像带小孩一样手把手拉着走;而俞建新更善于授权,牵牛鼻子而不是拉牛尾巴,他说,小孩子学走路,你不要总领着他,而是要教他如何不摔跤。
虽然和父亲有许多不同,但几十年来,俞建新从未与父亲产生过大的矛盾,因为他擅于与人沟通。
当年,俞建新提出建设新工业园时,父亲提了三个问题:一是企业明年发展怎么样,二是建设新工业园的2000多万元资金从哪里来,三是市场如何能再铺开一些。俞建新也针锋相对地提了三个理由:首先,要问企业明年怎么样,就要看新园区什么时候能建立起来,因为客户看到园区建起来了,就会有信心继续合作,就会带来更多订单;其次,大多数人盖房并非等攒齐了所有资金才行动,而是去银行贷款;第三,等父亲的三个先决条件都满足了,地早就被别的企业抢光了。他强调,建新园区的事不能拖,而是要抓紧时间。
第二天,俞建新出差了。厂里有人打电话给他说,老爷子又派人去园区考察了。俞建新隐隐约约觉得,这件事有希望。果不其然,一个星期后,就拍板把建设新工业园的事情定了下来。当时买了50亩,后来又扩大到近80亩地。
自从接手企业后,俞建新做了几次大的改变,最终都得到了父亲的理解和支持。在这方面,俞建新自有他的诀窍:大多数决策肯定要事先和父亲商量;但像更换商标这样的事,就一定要先斩后奏。
对于儿子的业绩,父亲曾向客户评价说,一是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更强了;二是,企业年年都有投入,总量不断提高,效益不断提高。
看得出来,父亲对儿子的接班十分满意。
新老和
当年,俞建新从父亲手中接过企业的管理权,感到压力很大。毕竟,这家有着50年历史的老企业是父辈们一手打造的,老企业有着一套规章制度,要改变哪一条都会遇到阻力。
俞建新曾同父亲说,打破旧观念比拿订单还要难。
父辈那一代采用的是家长式管理,容易加深矛盾,俞建新全面接手经营管理后,采用新的管理方式,而且是“老人老方法,新人新方法”。对于企业里资深年长的干部,俞建新特别注意用商量的口气与他们谈工作,让对方说话,然后再按照对方所说的制定出要求。俞建新说,这么多年来,他一直采用这种管理方式,和企业员工———不管新老长幼的关系都十分融洽。
管理服装企业,首先要懂服装。与大多数人十几岁就入行不同,俞建新22岁那年才开始学服装裁剪。当时,他有些悲观,觉得自己一辈子也学不成,就一天12小时不动地方地苦学苦练。过去的裁缝师傅大多依靠经验,没有什么理论,俞建新就买来服装方面的书籍阅读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俞建新进步飞快,四五年时间,他就出徒了。
调到服装厂当年,俞建新就到商业学院攻读服装专业。担任厂长后,他又去参加市里组织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,学习企业管理。
俞建新很爱读书,每天都要读书,每天都做读书笔记。如今,他仍记得刚当厂长时读的几本书--《驾驭人的个性》、《三国演义与企业管理》、《怎样当好厂长》、《超前意识》、《领导科学与科学领导》……从这些书里,俞建新懂得了什么是企业发展的模式、什么叫现代化管理、怎样当好领导。他至今仍对书中的话记忆犹新:"管理之道既在书中,又在书外,在人之用也。“人的能力从哪里来?在先天基础上经过后天努力而来的。”
利用休息日,组织大家学先进企业的经验。他把优秀的管理人员送到外边学习。
学了还要应用。过去传统管理方式是,好的夸几句,坏的骂几句。俞建新带领大家改进管理,制定规范,并公示出来,告诉员工什么是对的操作,什么是错的操作,对每位工人每天的工作都做出评价,这使得工人素质不断提高。
俞建新的办公室很清静,来找他的人很少。俞建新说,作为企业的负责人,要学会抓大放小。抓大,就是抓方向,时代在发展,需求在变化,内在管理也要变化,还有工人关注的东西也在变化,这些都需要他亲自抓;而工作中的具体问题,由企业副总负责,他只帮助他们分析问题。
“就像面对一头牛,如果你整天牵牛尾巴,你就很累;而如果找到牛鼻子,你就轻松了。我们的工作就是抓牛鼻子。”俞建新说,哪个环节出现问题,企业家要帮助负责哪那个环节的干部分析问题,而不是越俎代庖,亲自出马去解决问题。就像小孩子学走路,你不能总领着他,而是要教他不摔跤。
劳资和
当年,俞建新当学徒时,是先学手势,再学技术。与其他徒弟不一样,俞建新特别注意观察师傅拿针的手法,如何拉线。一招一式,绝不含糊。以至后来给年轻人培训时,被人从手势上看出是出自某某师傅门下。
俞建新说,做生意,要先学会做人,这样,生意就会越做越大。
与父亲一样,俞建新也十分关爱员工,企业每年都组织球赛、接力赛等体育比赛,以活跃员工生活,增强凝聚力。每逢中秋节聚餐,俞建新要求坐办公室的干部全去给一线工人当服务员,为工人服务。
俞建新很注重听取工人意见。他专门设立了一个意见箱,特意放在洗手间里,既方便员工投书,又保证了私秘性。
过去,企业组织春游,只有干部和先进员工有资格参加,俞建新改变了这一做法,让所有员工———不论工作岗位,均可享受这一福利。
在“苏派”,每逢休息日,都会给工人播放电影,有时还会录制一些员工工作的片断给大家观赏。
每逢春节,每位员工都能领到一套新西装回家过年。前年春节前,“苏派”工人返乡过年时,每人都收到了一张光碟———《苏派———我们的家》。俞建新想让年轻员工的父母了解自己孩子在“苏派”的工作和生活情况。让他始料不及的是,这张光碟居然成了最好的企业广告———看了这张光碟,不少人到“苏派”前来应聘。
从去年开始,“苏派”员工的一日三餐全部免费。仅此一项,“苏派”一年就要增加近200万元成本。
俞建新说,这实际上是把利润返给员工,变相增加员工收入。
本文由站长原创或收集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eobaike.org.cn/?id=349
本文 暂无 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