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
刘积仁,是中国计算机行业发展的缔造者与见证者之一,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,也是中国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东软的创办者。作为东软集团董事长,他领导着2万名员工,2007年营收达到33.5亿元,其国际业务已经占公司整体业务的30%,其离岸外包业务收入占中国离岸外包总收入的6.7%。
艰苦创业
1988年,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系软件与网络工程研究室成立,刘积仁刚从国外回来满怀雄心加入研究室,但现实令人绝望:一间半的研究室房间,三台破电脑,经费是一穷二白。当时刘积仁还拉不下脸来做企业,所以刘积仁的第一个目标不是做商业,而是试图做一个技术转移中心,口号是“架设学校研究与社会应用的桥梁”。结果在一段时间之后,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,企业活得好的都没有几个,自己都没有钱,谁还能给刘积仁钱花。而且都拼命做短线,所以后来就迫使刘积仁自己试图成立这样一家有长远理想的公司,把刘积仁自己的技术转移给这家公司,然后自己慢慢做起来。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钱,做了一段时间刘积仁很沮丧。尽管刘积仁是留美博士,33岁从讲师直接提升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教授,但刘积仁还是没有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一天,学校通知刘积仁开会,说是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到中国考 察,希望找到一个研究团体承接汽车内部的软件系统,与东北大学在机电一体化方面进行合作。刘积仁作为其中一个代表像其他人一样做了发言。刘积仁谈了对这个研究计划的一些看法,当时让日本人为之一振,他们认为刘积仁的发言是前所未闻的。会谈之后,日本人就说想和刘积仁合作,想让刘积仁去日本讲讲这个题目。刘积仁很尴尬地告诉他没有钱,连机票钱都没有。于是,他们全程买单,请刘积仁到日本讲这个课题。这次日本之行促成了东北大学与阿尔派的合作。这是刘积仁的东软迈出的第一步。当看到阿尔派有合作意向时,谈到开发经费,刘积仁咬着牙开了一个天价──30万美元。没想到对方一口答应,倒让刘积仁有些措手不及。其实那时刘积仁公司设备不行,人也没有几个,能表现的就是他们的科研能力;其次是创业的饥饿感与激情,一群教授被人骂做不正经,还没日没夜地干。刘积仁坚持要诚实。刘积仁跟日本人合作的时候,没有钱就是没有钱,哪里不行就是不行。阿尔派的人质疑他们,说他们不会经营,刘积仁很坦白地说,我们是大学教授,确实不行。刘积仁不喜欢过分地夸张。
学者和搞企业的人本质上是没有大的不同的。比如说成就感,你要当教授就要想你怎么最快地当上教授;如果对照企业来说,就是你经营成长的速度和营业额。其实刘积仁开始并不是很情愿做企业,心理上还是很排斥的。这种心理体现在最初成立的实体叫东大阿尔派软件研究所,而不称其为公司。但在注册时,不是公司就不能注册,这时刘积仁才很不情愿地在研究所后面加了一个括号──加上“有限公司”。但真正用的时候却很少把那个括号加上去。
而刘积仁一直是做学术,做研究的,为赚钱而开公司,坦白讲自责的心理很重。而且创业之初,刘积仁除了研发之外几乎什么都不懂。比如不懂财务,会计说“这台设备今年值一万,明年只能当五千算”的折旧道理,刘积仁总是不明白。为了搞明白那五千元到底哪儿去了,刘积仁翻了很多本财务书籍。刘积仁当时的想法是不仅要活下去,而且要吃饱。当时没有人相信东北大学、沈阳人可以搞软件。为了建立形象,刘积仁不得不在北京、上海建立办事处。别人问他们是哪里的公司,刘积仁吞吞吐吐地说他们是北京或上海来的。员工大多数都刚刚大学毕业,训练时间很短。刘积仁对这些年轻人没有什么要求,唯一的要求是允许他们犯错误,允许他们浪费。刘积仁给每个人发几千元,让他们住三星级以下的宾馆,买辆自行车从早到晚拜访客户。并将客户的名单制成表单,哪些是拜访过的、哪些是有潜力的需要公关,都一一标注。这个经验很快在这些年轻人中自发复制并形成标准。
东软集团现在的市值大概在150亿左右,高的时候可能是200多亿,东北大学在其中至少拥有30亿的资产。大学投资一个企业能够拿到这么多资产是相当罕见的一件事情。当现在有几十亿的财富贡献给东北大学的时候,当初指责刘积仁的声音一点都没有了。几年前,学校让长期“不务正业”的刘积仁回去述职的时候,热讽冷嘲都不见了,他意外地获得中层以上干部几十次经久不息的掌声。
刘积仁认为,创业成功是因为有了自我,失败是因为拷贝别人。如果你没有理想,没有梦想,不可能有现实。如果你的梦想没有每一天的行动,就变成了空想。要把构造企业的生命延续当做乐趣,把赚钱当做附属品。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,如果这件事你断定不可能成功,你不要去追求他,你就追求自己可以做得到的事。
本文由站长原创或收集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ceobaike.org.cn/?id=564
本文 暂无 评论